坚决贯彻八项规定 切实转变党的作风

时间:2013-10-18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 李良栋  

是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同甘共苦,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搞那些形式主义,不搞那些形象工程,而是急老百姓之所急,解老百姓之所难,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在实处,那里的改革才会取得真正的成绩,那里的改革、那里的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正的理解和拥戴。

所以,事实客观地告诉我们,历史也无可辩驳的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发展,就会不断的胜利。什么时候我们丢弃了这些传统和作风,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就要发生挫折,遭受损失。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要谈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大家都知道,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一个是从人事上组建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政治路线上,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上,就是它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并且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的具体目标,进行了具体地任务规划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任务,万众一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未来不到七年的时间,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在实处。

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待它的就是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境遇。

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追求的是什么?就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目标,在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两代手里一定要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自己的特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能够进入现代化,但是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当艰难。

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没有这个阶段,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和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2020年,必须建成小康社会我认为是背水一战,无路选择,必须坚定不移的实现这个目标,完成这个任务。

党的十八大,确实全面的规划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任务,确实是非常艰难的。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任务繁重,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上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首先我们要实现经济转型,从原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真正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到了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可难的,甚至有一些地方翻两番、翻三番都可以。但是在全国的范围内,在七年之后,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是理智冷静的,是我们党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必须看到由于中国现实的国情,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沿海发达地区可能实现翻两番、翻三番,但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上遗留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实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其实是要经过艰难困苦的努力。

不管是发达地区也好,还是不发达地区也好,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人均比2010年翻一番,要通过一连串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来实现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正确地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树立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依靠市场资源,来促进经济活力,两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无疑问,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一场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比民主革命复杂得多、艰难得多、曲折得多。

民主革命28年,呼啦啦我们就胜利了。但是改革开放30多个年头了,将近40年了,无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生态文明的实现,恐怕离我们追求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大家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多来,确实是客观的告诉我们,它给中国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尊重价值规律,讲求竞争规律,确实是使我们的经济生活、经济效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我们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力正在不断增强,人均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相对改善,主要是发展市场经济以后的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在党的十四大之前,在我们还没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之前,只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当时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根本出路,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才解决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结合起来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把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前无古人,相当艰难。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找不到现存的档案,只能通过实践,艰难困苦的进行探索。

比如说社会主义,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当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当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他要坚持整个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整个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同西方资本主义,事实上同两极分化是一个最明显的本质性的差别。把社会主义这些价值理念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遵循价值规律,讲求竞争规律,结合起来不容易的,我们现在面临的一连串矛盾问题,都是这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结合好,而产生而引发的。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正确地指出,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改革,为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减政放权,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给予更大的经济自由。真正充分尊重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作用,尊重看不见的手在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追求公平正义的,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市场不能自发地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需要政府合理的、适当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方面为市场发展提供环境,创造条件,而另一方面呢,又真正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什么人民群众现在对我们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差别,相当不满。为什么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是因为少数人利用权力,掠夺贪占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资源。为什么人民群众急切地盼望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能够不断地扩大,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向克强同志所提出的那样,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原因就是人民群众追求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是非常艰难。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跟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这只看不见的手,两只手结合起来,西方几百年都没有解决好。

2008年以来的危机,客观的说明完全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全部的问题,甚至引发动荡和困难。但是过分地使用凯恩斯主义当年使用过的一些做法,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甚至政府过分的主导了经济,同样也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促进市场的活力。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领导下的人民政府,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把尊重市场资源作为配置的基础,和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找到一个结合点,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提供条件,创造保证。

要实现到2020年,人均国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我们一定要调整改变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改变以往过多地依赖外贸出口和政府过度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2008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过度的依赖外贸出口,结果一旦发生问题,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是经济危机,就告诉我们难以为继。而政府过多的刺激经济发展,有着合理的地方。比如说对待危机,政府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危机和难关我们是渡不过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常态发展中,恐怕过度地依赖政府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就会引发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真正扩大内需,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这样一个结构调整,该怎么能够尽快地落到实处,在产业结构同样是如此。怎样加强第一产业,就是农业,怎样创新第二产业,用科技统领工业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密集型的、粗放型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最主要、最根本的还需要不断地扩大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无论是哪行业,经济发展都需要战略调整和创新驱动才能够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创新上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要想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昌盛,人民幸福,同样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我们的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在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完全充分地体现出来,我开个玩笑,电脑是我们发明的吗?手机是我们研究出来的吗?但是我们搞山寨版是世界第一流的。

但是长期依靠山寨版复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创新,要有科技创新,而没有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作为保障,科技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还要在未来的七年中,真正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使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齐头并进,完成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14亿人口,9亿多是农民,农民不进入现代化,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就是逐渐走向工业化,逐渐地走向城镇化,城

上一篇: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常宁市委组织部  主办

Copyright ?   www.paliling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共常宁市委组织部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湘ICP备13008628号    湘公网安备 43048202000011号   投稿邮箱:cnzzbyjs@163.com   邮编:421500